接到她的電話時,是個下雨的早晨。她的聲音很輕,像怕吵醒誰似的:「不好意思,我想找一個人……他20年前離開我媽媽的時候,只留下一本記事本。」
她說她叫小芷,今年28歲。那個她要找的人,是她的生父。
媽媽當年是外籍配偶,離婚後獨自把她帶大。從小,她就只知道爸爸叫什麼名字,出生年月日也記不太清,更別提照片、住址了。
唯一留下來的,是一本泛黃的記事本,上頭寫滿台語歌詞、幾筆不規則的通訊地址,還有一句話:「芷,爸爸以後會再來看妳。」
她等了20年,他始終沒來。
「我不想責怪他,也不指望他會突然想當爸爸。我只是想見他一面,問他這些年好不好。」
這種尋人案,難度在於資訊非常少。我們從記事本的筆跡、地址、文字習慣分析,推估他可能在台南、高雄一帶活動過,再透過我們的系統資源交叉查詢,逐一排除重複或不符的名字。幾乎沒日沒夜地比對、追線索。
一個月後,在高雄鼓山區,我們找到了他。
一名在工地打零工的中年男子,住在簡單的套房裡。當我們提起小芷這個名字,他一開始愣住,接著眼淚就掉下來。
「她…她真的還記得我嗎?我這種人,還值得她找嗎?」
我們沒有替誰說話,只是轉達女兒的一句話:「我沒怪你,我只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。」
後來他願意留下聯絡方式,說如果她願意見他,他會準備好,不逃了。
那天我們把聯絡方式交給小芷,她雙手發抖地接過去。她沒有馬上聯絡對方,而是靜靜地說:「原來他一直都還在…我很高興。」
這不是一場完美的團圓,但對我們來說,這就是真正的找人——把斷掉的線,再一次接回來。
我們不是在幫人圓夢,而是幫人找回自己人生中一個重要的位置。
有時候,只是知道他還在這世界上活著,就已經足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