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事人是位太太,結婚九年,有兩個孩子。她來找我們時語氣很平靜,但眼神很明確:「我不是要鬧離婚,我只想知道,我是不是還在這段婚姻裡。」
她說,先生最近常說要加班、出差,但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,有時甚至通宵不歸。問了也只是淡淡回一句:「工作壓力大、同事找喝兩杯。」但手機訊息總是設密碼、洗澡從不離身,連小孩畫的家庭畫都從三人改成四人——第四個,是個沒臉孔的「阿姨」。
我們聽完她的描述,知道這不是簡單的「懷疑過頭」。於是開始跟拍。
第一晚,他說要去台北出差,結果我們發現他晚上八點還在新北市某間餐廳和一名女子用餐,之後搭車前往女子住處,沒出來。第二晚、第三晚如出一轍。甚至有一晚,他開車去接那名女子上下班,完全像情侶般的行為模式。
我們將影像紀錄與時序表整理好交給當事人時,她沉默很久,只說了一句:「原來不是我變了,是他早就離開這段關係。」
她沒有馬上對先生攤牌,而是選擇帶著這些證據去談離婚條件與孩子監護權安排。她說,「不是每個人都想鬧劇結尾,有時候知道了,就夠了。」
有些人不是抓姦,是在證明自己沒有想太多;不是為了報復,而是要有底氣好好離開。
在我們這一行,感情調查不是去證明誰壞,而是幫助被懷疑、被忽視的人,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導權。